傅慎行的信(掌中之物最后傅慎行结局)
另一方面,虽然陈独秀、胡适等人扛起"文学革命"大旗,提倡白话文,反对文言文,提倡新文学,反对旧文学,然而,除了《水浒传》和《红楼梦》等少数小蝌蚪品,几乎找不出其他堪称经典的白话文作品.
因此,至少在1949年以前,并没有所谓"四大名著"之说.明清之际的"四大奇书""四大才子书"和后来的"四大名著"并不完全吻合.这一说法的大规模流行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业大繁荣之后才出现的文化现象.
当然,名著自有其思想、文学和艺术上的价值与地位,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,以及作家个人命运的际遇,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,也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糟粕,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苛求作家在写作时会顾及到孩子的阅读和教育.他们并没有这个义务.
但是,作为教育者和家长,在指导学生阅读时,却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征,以及价值观的引导,批判性地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,无论这些作品是经典还是非经典.我们有这个责任.
傅慎行的信(掌中之物最后傅慎行结局)
再扩大一点儿范围,除了"四大名著",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,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似乎也非常有限.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《史记》太过艰长,唐诗宋词也不好懂,《聊斋志异》里全是鬼故事,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.至于《说唐》《说岳全传》《七侠五义》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.
没错,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,只不过它们都是成年人的经典,并不是孩子的经典.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,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.
此外,还有其他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也不一定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.比如"田忌赛马".田忌之所以能够战胜齐威王,是因为他暗中篡改了比赛规则,没有按情图"上驷对上驷,中驷对中驷,下驷对下驷"的要求提供符合比赛要求的赛马.实际上这就是作弊.这类故事听多了,孩子难免不会认为,只要能够取得比赛胜利,是否诚实和遵守比赛规则是不重要的.
再比如,在民间广为流传的"三十六计",不少计谋是描述哪骗过对手,赢得最终胜利."三十六计"在冷兵器时代固然具有军事上的价值,但在现代社会,如果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,则会严重损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社会和谐.
傅慎行的信(掌中之物最后傅慎行结局)
有些计策,如"借刀杀人""趁火打劫""笑里藏刀""上屋抽梯""反间计"等,先不论其具身体里容哪,仅从字面上看就令人毛骨悚然.
倘若孩子过早接触这些阴谋诡计,对他们的心灵成长而言,将是多么可怕的一幅图景!
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
那么,到底哪些文学经典适合孩子阅读呢?我上网搜索了一下,看到的结果大多数是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世界文学经典,例如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《安徒生童话》《海底两万里》等等.
不是说不应该让孩子去读国外文学经典,而是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.即使译者的水平再高,也很难让孩子从中体会汉语文学作品的魅力,更不用说中华文明的博大小蝌蚪长了.当我给女儿读"弗吉尼亚的兔子"时,我完全不知道"弗吉尼亚"对她而言意味着何.
我倒宁愿给她讲讲"宁夏的兔子",起码她知道那是爷爷小旺旺小旺旺住的地方.我们的白话文经典到哪去了?为何在推荐给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中,纯粹由现当代作家所写的白话文学作品那么少呢?
这个问题可能要由专门治文学史的学者来回答.我猜想,一个原因也许是,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中,绝大部分文学作品是以文言文和传统诗词歌赋的形式流传至今的.自"新文化运动"以来,真正的白话文学作品的历史尚不过百年.时间短则积累的作品就少,经典名著就更少,能够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名著自然就会少之又少.
就好比西方的拉丁文,文言文距离今天的现实生活已经十分遥远.学生很难在它们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.现在很少有机会需要人们去做一篇高水平的文言文或律诗.
实际上,学生并不能通过学习文言文而掌握白话文的写作与表达.为何学生"一怕文言文,二怕写作文"?恐惧源于不熟悉,不熟悉源于缺乏运用.